2005年8月10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五版:人物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纤毫之处锁定凶顽
走近宁波神探罗国安
见习记者 李稹 本报首席记者 朱兰英

  人物简历: 罗国安,59岁,有38年的刑侦工作经历,21岁开始在新疆阿克苏垦区公安局开始从事痕迹、照相专业,现为宁波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痕迹检验高级工程师。
    
  他的故事:
    学徒破了大案子
  1963年,刚刚初中毕业的罗国安告别了生他养他10多年的宁波,来到了遍地是沙漠和戈壁滩的南疆支边,一待就18年。1976年,罗国安还只是新疆阿克苏地区公安局痕迹检验专业的一名学徒,那年冬天,他凭着一起案件在当地的侦刑领域声威大振。这一天,新疆阿克苏地区漫天大雪。罗国安和师傅去勘查一处凶杀现场,由于下过大雪,再加上凶手有意识地破坏,现场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有价值的线索。就当侦查人员感到绝望时,细心的罗国安发现在尸体背部有一道很难轻意发觉的鞋印。这鞋印不同与一般鞋印的图案,而是如车轮般的双道式压痕。
  好熟悉的脚印!罗国安突然发现,同在刑侦系统工作的杨某在雪地里踩出的鞋印和尸体背后的痕迹相当吻合。罗国安将他发现的线索迅速汇报给了师傅。经侦刑人员调查,同样的鞋子在当地只有两双,而可能出现在案发现场的只会是杨某。掌握了确切证据后,师傅派罗国安对杨某进行旁敲侧击式的盘查,初出茅庐的罗国安让自以为“百密而无一疏”的杨某很是不屑:“你查我?还太嫩了点吧!”
  就是这个还“嫩”着的罗国安,让杨某最终认了罪:原来,他是和情敌争吵中不慎用石头将对方砸死的。他当然知道“痕迹”会泄露他的罪行,于是小心翼翼地清理了现场,并将凶器销毁。没想到那浅浅的鞋印竟然也逃不过罗国安的眼睛。这次的胜利,让罗国安彻底爱上了这一行,他说:“勘验现场和痕迹鉴定如今是我的全部。”
    一只口罩拓宽了基层DNA检测范围
  罗国安有21本被他视为“宝贝”的破案手记,它记载的前几百个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新疆,后近千个故事则发生在海滨城市宁波,也记录了这名刑警成长的轨迹。2000年夏天,宁海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件。刑警从诸多迹象判断,凶手与受害者是同一村的人,调查的范围并不大,如果能从犯罪现场提取到可以进行同一认定的痕迹物证,就能对下一步侦破工作起到巨大作用。
  现场被破坏得很彻底,许多东西乱七八糟地堆在地面上,要找到同一认定的痕迹物证并非易事。正当其他现场勘查人员觉得无从下手时,一只白色的口罩进入了罗国安的视线。“这么炎热的夏天,受害者为何要用到口罩呢?”职业敏感告诉他,假如是凶嫌作案时带的口罩,一定会留下生物痕迹,也就是DNA。
  当时DNA检测系统刚刚用于宁波市公安系统的刑事侦查。许多检验人员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对DNA的检测范围仅仅限于毛发、精液、血液等,而罗国安找到这只口罩后,立即请实验室进行实战性的研究开发,拓宽DNA的检测范围与项目。事实证明,那只口罩上的确留下了犯罪嫌疑人的DNA。自此以后,宁波市公安局就能在较大范围为基层公安局开展DNA检测了。
    自杀,还是他杀?
  “细节决定一切。”罗国安平时说话不多,可这句话却总被他挂在嘴边,成了破案的最高准则。2002年1月5日,奉化市公安局报告:大桥花园新村发生一起杀人案,案发现场一片混乱,死者的身上有多处伤痕,大部分人都判定这是一起凶杀案。罗国安赶到现场后发现,尽管现场血迹很多,但都在地面,并都处于低位,说明死者生前并没有过多的行动。并且在她的膝盖上发现有大量碎瓷片嵌入,而现场的凶器正是一旁抽水马桶的碎瓷片。“当时已经圈定了一个‘嫌犯’,并将他押回审讯,各方面对于我提出的自杀的假设也都有意回避,感觉特别无助。”不过,罗国安坚信证据会说话,他走访了死者的家人,并得知死者一直以来都有自残的习惯。
  后来经过进一步调查,又经省公安厅专家的2次复勘、会诊,当地公安机关终于承认罗国安是正确的,还了“嫌犯”一个清白。
    为了保护现场,他对领导说:“你出去!”
  罗国安非常谦逊,脸上时不时挂着和蔼的笑容。在接受采访时,他反复提到他破的所有案子靠的都是“团队精神”。他认为,要侦破一件案子,“法医华生和福尔摩斯几乎同等重要”,一个都不能少,就像踢一场足球,任何人的退场都意味着比赛的失败。
  然而,罗国安也有非常“凶”的时候,尤其在有人企图“闯”入还未勘验完毕的犯罪现场的时候。他的同事告诉记者,有一次某地发生了一起高坠死亡案件,他到现场进行勘验。工作进行到一半时,当地的领导赶来了。在外人看来,这是一起非常明显的自杀案件,领导当然也会这么想。“你出去!”看到这位领导准备要踏入警戒区域,罗国安脸色一沉,严肃地提出了警告。“我是一名业务人员,现场才是最珍贵的。”罗国安告诉记者,一时的得罪,他可以用事后的解释来弥补,而一旦因为现场被破坏而无法对案件性质作出科学认定的话,那就是一名刑警的失职,他向谁都无法交待。
    哪怕死在路上,也要赶去现场
  罗国安在全省刑侦界已经有了很高的威望,这同时也意味着他有着比别人更多的工作量,现在凡是宁波的凶杀案或者是其他大型系列案件的犯罪现场,都少不了罗国安的身影。这样的忙碌有时会把人累趴下的。有一次,罗国安和同事一天连续出了3个现场,都是凶杀案,先是在宁波鄞县,接着赶到余姚,最后去了象山。“晚上9点,我们在余姚的山上得知象山出了命案,便连夜下山赶路。在当地边防的帮助下坐船到象山,赶到案发地时,天都快亮了。”罗国安和法医一头扎进茅草堆里睡了10分钟,然后又是彻夜的工作。他告诉记者,有时候真觉得很累,可是对于一名刑警来说,案子就是命令,哪怕死在路上、死在现场,也一定要完成使命。“我已经做好了为刑警事业献出毕生精力的准备。”
    手机上贴着外孙女的大头贴
  尽管在外赢得了无数赞誉和褒扬,但家人却是罗国安不忍触动的“软肋”,每每说起老婆和女儿,他总是有太多的愧疚:“我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在她们身上,我所付出的实在是太少了。”据罗国安回忆,当时在新疆,女儿老受其他孩子的欺负,他总为自己作为一名公安却没有太多时间来保护女儿疚。“所以后来我对女婿的审查很严格,幸亏女儿而内也挑了一名警察,让我也有了点安全感。”在罗国安的手机背面,贴着一个小女孩的大头贴。“这是我外孙女,怎么样,可爱吧?”一向沉稳的老罗竟然在此时露出了孩童般纯真的笑容,似乎只有在这一刻,他才能稍稍减轻内心的歉意。
    
  他的印象:
    疲惫却永不服输的老专家

    罗国安很疲惫。为了破获10年前的宁波绿洲珠宝商行持枪抢劫案,他从去年1月开始就没有好好休息过。记者在宁波市余姚看守所见到他时,他正一头扎在资料堆里,手中的痕迹纹线永远是黑白两色,这对他来说却是另一个不为人知的精彩世界:“一点都不枯燥,它带来的是破案的线索。”
  去年1月22日,大年初一的凌晨,诸暨市发生百货公司珠宝柜台抢劫案。罗国安不禁出了身冷汗,接到命令的他匆忙赶到诸暨市,事实证实了他最初的猜测:这起案件与宁波1995年12月6日发生的绿洲珠宝商行持枪抢劫案是同一个犯罪嫌疑人所为。罗国安和其他刑侦人员追踪绿洲珠宝抢劫案快10年了,他甚至把案件发生的示意图放在刑侦支队的最显眼的地方。
  从那天开始,罗国安在诸暨待了整整70天,期间他“出差”宁波3次,只有1次因“实在过意不去”回了趟家。去年4月,他又把“战场”拉回了宁波,在市里的各个县市来回奔波。有人问他:“你这样干会不会崩溃?”他笑着回答:“做刑警的永远不会崩溃,要不然世上就没有刑警了。”然而,压力时刻伴随着这位38年警龄的老刑警,这种压力来自于社会,也来自于家庭。罗国安7岁的小外孙女问外婆:“外公去哪了,为什么老不回家?”外婆告诉了她这起案子。于是,小外孙女对偶尔回家的外公说:“外公,你怎么这么笨,案子还没破啊!”罗国安说起这个趣事的时候是带着笑容的,可是小外孙女的童言无忌还是让他感觉到了压力。他说,非把这个案子“啃”下来不可,哪怕穷尽这一生。“我生是刑警的人,死是刑警的鬼!”
    
  他的名言:
    “如一无所获或所获无用,就是失败,就是失职。”
    凡是罗国安直接指挥或参与的案件勘查中,他都不会放过犯罪现场内外的任何一点蛛丝马迹。他不但能在杂乱无章的中心现场迅速找到有用的痕迹,更能找到许多容易被人忽视的重要罪证。
  2002年1月4日,鄞州东吴发生一起父子被杀的抢劫杀人案件。刑侦技术人员在现场提取了凶手遗留的带血手套、鞋印等物证,但对于能够认定同一的痕迹始终没有发现。
  罗国安又出去“逛”了,他一个人徒步走在案发现场附近的小巷、路面、草地以及山坡上,眼睛上下左右地扫着。最后,罗国安的目光集中在草地上微微露出的一抹米黄色上。是一双丝袜!那天,他在草地上和树枝上找到了3双女式丝袜,并从丝袜上提取了3名犯罪嫌疑人的DNA。这一发现,让案件很快告破。
  “万万不能出现差错,任何人、任何时候不能有零的突破。”
  在罗国安看来,痕迹检验鉴定书是出不得任何错的。“它关系到罪也非罪,甚至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鉴定书中的一句话就能带来天差地远的结果。”罗国安不允许自己和手下犯任何一点错误,每次下结论前,他都要在实验室里反复地做检测,直到100%正确。
  在过去38年的刑警生涯中,罗国安也用刑事科学纠正了别人的许多错误。其中一起,关系到某部队仓库的领导。当年,该部队发现仓库里的鱼雷配件被盗,并认为这是一起监守自盗的案件,对仓库的领导采取了经济措施。
  罗国安接手案件后,排除了监守自盗的可能性,认为这是一起普通的盗窃案件,并根据案情特点分析出犯罪嫌疑人应该在江苏东海一带。此案最终告破,嫌犯就在江苏东海被擒。